25 / 03 / 13
这周得了Flu,难受。Covid时期,很少有Flu流行了,很多年都没有得过Flu了。
第一天晚上,突然感觉非常疲惫,感觉有低烧,而且头昏眼花,我想完蛋了,免疫被突破了,肯定是得了Flu。因为最近周围很多人也得了流感。
第二天,一直在流鼻涕,清水鼻涕,晚上两个鼻孔全部堵塞,睡觉只能用喉咙呼吸,造成喉咙干燥发炎。马上去买了白加黑以及清肺的药物。
第三天,在药物的加持下,鼻塞通了,可是依然昏沉,肌肉酸痛。
第四天,鼻子通了,就开始轻微咳嗽,突出很多浓痰。喝了一些清肺的药物,基本咳嗽止住了。
第五天,由于流鼻涕,造成眼睛流泪很多,现在眼睛干涸,有点酸痛。喉咙呼吸太多,造成扁导体发言。最后用中药调整一下,不再吃西药了,等待慢慢恢复。
一般情况,流感在用药的情况下,5-7天会恢复过来。第二天第三天最难受。然后收尾比较慢,体重也少了三斤,估计是发烧脱水以及胃口不好引起的。最后还引起了偏头痛,眼眶,扁导体和牙龈周围疼痛,估计是一种神经痛。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这年头,维持健康可真不容易。
不是说Readwise不好,Reader也非常方便。可是用了一年多下来,对于自己而言,发现了一些小问题。
太多信息来不及读了。订阅了很多RSS和Newsletter,其实现实情况就是,一周只能读不超过5封有意思的文章。可是现在躺在Reader上的内容,已经让我感到压力了。
自己评估了一下,我一年最多读十本书,而且做笔记也希望是慢一些的那种类型,针对一个主题,希望自己多安静的沉下来慢慢思考。这样其实用Books,或者Kindle,或者在电脑端的Calibre读就可以了,甚至纸质书就够了。
所有的Highlights,导出到无论是Tana还是Heptabase,显得混乱无序,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去整理过,方便是很方便,就是因为太方便了,所以基本没去仔细整理。
而且大概USD100左右的年订阅费,感觉还是高了。
在Information Overload,工具多元化的时代,反复迭代,思考是否需要,能否融入自己的workflow,一直需要反复思考。这次退订,看看感受,说不定以后又订阅回来了。
Perplexity终于在3.12号有了windows desktop app。Ctrl+Shift+P就可以此调出来,和Mac上的体验趋近。
Perplexity之前一直占用Chrome的开启首页,不能说不好吧,毕竟现在用AI搜索好过Google搜索。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不爽点,就是查看地址和地图的时候,Perplexity没有Google来的好,而且搜索一些软件,希望直接到官网,但是Perplexity经常就分析一大堆。
Chrome浏览器上面已经有太多的插件了,每次Chrome开启,占用内存都是1个G以上。现在有了桌面版本,开启后放在后台,快捷键快速调出,就非常好用了。此时也乘机把Chrome上的两个Perplexity的插件删除掉,Chrome的开启速度也快了不少。
这个模板是Andrew Altshuler 和Francis Miller 一起开发的,基于Francis的思维框架,关于The Argument Analyst,如下:
下载链接:https://www.argumentacademy.com/argument-analyst-tana-template/
我使用了一下这个模板,写了一个自己关于AI写作和自己写作的心得,AI Agent结合这个思维模型,把我思维中的点,全部按照六个方面拆解出来,进一步还可以找出论点中的Gap以及可以加强的地方。非常好用。
AI Agent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清楚思路,但是重要的还是思维框架。Francis Miller的这两个网站,关于这个方面有很多有用的文章。
https://www.argumentacademy.com/
https://www.francismiller.com/
EV Chapman在她的youtube频道发布新视频 ,教大家如何写AI Prompts,我感觉很有用,自己也根据她的操作,打造了一些笔记AI Agent,挺好玩的。她的网站 上又卖一些她认为比较好的prompts,分成三个部分如下,其实可以根据自己需要,把一些prompts的主题在不同的大模型下生成一些Prompts,然后放进Tana里去实验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是:
Highlight The Gaps
Devils Advocate
The 5 Why's
First Principles
The 30-Second Elevator Pitch
3 Takeaways
The Puzzle Pieces Game
定了一年看十本英文书的计划,目前还在看第二本《Feel-Good Productivity》,完成三分之二,比计划的速度来的慢点。突然又有一本期待很久的新书面试《Tiny Experiments》,其实和我目前看的这本书,有一定联系,很多内容有些重复。立马去Books里下载Sample,刚刚把sample读完,准备下单,就得了Flu,还是先养好身体再继续吧。
虽然AI时代,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大语言模型去了解,但是我感觉依然代替不了沉浸式读书,很多知识和思维框架,需要时间打磨。AI实在是太快了。
最近在对比把读书笔记放在Tana还是Heptabase,还在实验两种工具的方便性。虽然有人说Tana是浅层次的记录,Heptabase是深入思考的笔记工具,但是我个人使用感觉却不太相同,我觉得Tana这种结构倒是更容易让我深入思考,进行联系。而对白板类的工具,倒是觉得不太能深入,反而做一些简单排版连线是可以的,如果太深入,很容易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,而且我特别不喜欢箭头和连线功能,不知道为什么,很少在Heptabase上进行各种拉线,看着别人做笔记,各种框框和箭头,我就是感觉到非常晕乎。这个完全是个人感受,而且这种感受和我一开始使用笔记工具的时候完全相反。以前觉得要看得见,摸得着,就更偏爱白板工具,现在反而觉得大纲和inline tag,外加search mode的这种模式更舒服。总之,使用工具的感受是会随着自己习惯而变化的。不过这两款工具,还是非常好用的。都舍不得丢弃。
这周就到这里把,希望大家都身体健康,下周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