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/ 03 / 27
吉卜力动画,那种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感,这种风格曾无数次把我们带入到梦幻的世界,然而它又比真实世界更真实。如《龙猫》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。《猫的报恩》中,夜晚猫开始行动的场景,实在令人捧腹大笑,成年后看,似乎还容易陷入小时候那种无知的幻想之中,美好又有点惊恐的感觉。《起风了》中的理想主义和爱国情操,故事娓娓道来,画风切换的很慢,能让人感觉到时光的流动。《千与千寻》中少女看到父母因为吃的太多变成猪的场景,又那么令人反思。
或许当下的电影或者动画,他们的叙事性太差强人意了,我们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美好吧。在X上,大家玩这种风格到欲罢不能。有些现实的场景,变成了Ghibli风格,倒是真的有几分回到动画片的感觉。
Jimmy 制作了一个网站 ;可以免费生成Ghibli风格的图片。我调了几张自己的照片,转换成Ghibli风格,挺好看的。
这次ChatGPT的迭代,让我思考科技进步与手艺价值的流变
在今天的数字时代,我们目睹了一个现象:许多曾经掌握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手艺,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失去了市场价值。这不仅仅是因为手艺本身的价值减少了,而是因为生产和创作的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。例如,画画这一技术,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项珍贵的手艺。这些艺术家可能曾依靠为他人绘制卡通画、大头贴或产品logo来维生。然而,随着AI技术的普及,这些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,如今可以轻松被AI软件以较低成本完成。
这一现象并非首次发生。回顾中国九十年代末的工业变革,许多工厂的老师傅们辛苦积累的手艺,随着新型机械设备的引入而逐渐被取代。他们面临着无法将自己多年的劳动商品化以获得经济收益的困境。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,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生产的效率,而并非手艺本身的价值。
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,每隔十几二十年,新的技术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。如果不适应科技的变迁,不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,那么被时代淘汰似乎是无可避免的。这并不是说手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,而是说在商品经济的生态中,效率提升往往是生存的关键。例如,当个人电脑刚刚普及的时候,许多人因为不熟悉计算机技术而被职场淘汰。然而,从长远看,适应新技术并将其融入工作流程的人,最终能够继续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。
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面对AI革命的挑战,就如同上一代人面对个人电脑的崛起一样。不论AI被视为利好或挑战,我们都无法避开它对工作效率和创作方式的影响。通过积极学习如何与AI技术进行互动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迭代,我们才能确保在未来不被时代所抛弃。
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,效率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。对于每一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关键在于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,以迎接未来的挑战。拥抱变化,适应科技进步,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。
总体而言,想要获得高效率,必须首先确保自己感觉良好。记得很久以前,“歌神”张学友在受采访时被问道,他开了这么多年演唱会,什么时候状态最好?“歌神”的回复也是,当他最放松,最松弛的状况下,效果最好,而不是那些准备的很紧张的情况下。以前看NBA的时候,无论乔丹,科比,麦克格雷迪,都是在松弛的状态下,打出漂亮的球赛。但是这不意味这不好好准备,其实松弛的状态,是很难把握的。而本书就是要想出一些如何获得松弛感,这个难题出发。
我发现在iPhone和iPad上看书,对眼睛的伤害很大,一开始还好,看久了,眼睛肯定不舒服。后来我看书还是换到大屏幕上看了,很少在手机和iPad上看书了。虽然大屏幕也对眼睛有伤害,但是要好很多。
看书的时候是分屏看,左侧Readest看,右侧用Tana按照大纲整理笔记。碰到不懂的单词,查询一些,然后丢到Flomo去,有空再复习复习。Flomo有每日回顾,现在Flomo被我当作了单词本。
看完书后,想在Heptabase上建立联系,可是还是没找到感觉。用了连线,用了Mindmap。试图能建立某种联系,可是还是很难。
或许是这种记录笔记的方式不太对。虽然对整本书的大概有一点把握,但是还是拘泥于作者的结构了,无法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。
我想或许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卡片笔记法,在记录卡片的时候,尝试用费曼学习法,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想法。不能只是填鸭式的学习。
思考到这里,我下一本书就看卡片笔记法吧。
最近看新闻,很多关于Tesla被打砸毁坏的消息,其实这些套路对中国人来说,一点都不陌生,非常容易理解这背后的意识形态。
同类对比到很久以前,在中国,打砸日本车的情景,是不是有一点熟悉?只是想不到这种事情过了十几二十年,在美利坚也上演了。
西有德国Nazi,东有日本军国主义,二战之后,这两个意识形态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之后的政治表演,都基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灌输。
Trump刚刚获得选举,Elon在大会上的手势,被左派份子直接扣上了Nazi手势,虽然当时看极其荒谬,可是这个只是左派套路的序曲,后来在德国,英国,所有的全球左派乱球份子,就开始强行把Elon打上Nazi的Tag,熟称扣帽子,帽子一扣,就开始批判,是不是对中国人来特别的熟悉?
第二个套路,就是煽动“仇富”,是不是也很熟悉?有点无产阶级要专政的感觉。一些左派份子,比如Warren,Sandraz,Tim Waltz等老左棍,就开始在视频中狂喷Elon不是东西,作为首富,居然不考虑穷人感受,削减大量政府开支,一种“为富不仁”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其实一切的动机,无非是Doge动了他们的奶酪,可是没想到的是,左派分子居然用这么低劣的招数来对付政敌,怪不得他们需要大量的“无产阶级”难民,来巩固自己的基本盘,借用DEI政策来讨好选民。社交媒体称呼这帮人为Woke Mind Virus。其实对中国人来讲,这实在是太熟悉了。从黑民贵开始,就有一种东方文化大革命,土地革命的序曲。
背后WEF为首的一帮全球搜刮组织,就是背后的操纵者。大家都能看出来,就是无可奈何而已。他们把美国债务玩到历史新高,借用战争洗钱,基本不顾美国本土的死活,他们是游荡在世界经济之上的幽灵。说实话,他们也快玩不下去了。
Elon和Trump为了美国复苏,也算是拼了。从这点情怀上看,还是很打动人的。现在对Trump的抹黑造谣相比上一任期,已经少了很多很多了。这次,他们把矛头指向了Elon。客观上说,Elon为Trump挡箭了不少。
总而言之,大部分情况,政治上是屁股决定脑袋的。从个人角度,Elon和Trump都离我太远,只是从他们这种个人品质上,常常获得鼓舞。试想,自己人生中也会面对他们所面对的情况,我会怎么处理呢?人生道路上,也会被人扣帽子,被人诬陷,腹背受敌,或许从Elon和Trump的处理事情的态度,勇气,策略上,能学到很多东西。
好了,下周见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