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/ 04 / 01
柴静对话为俄罗斯作战的中国雇佣兵:“我可能会在战争中死去,所以决定说出真实”
柴静对话为乌克兰作战的中国士兵:“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把头插在地里当鸵鸟”
最近在看一部剧《The Empress》,里面有一句台词:
死亡不会使得我们分开,死亡会让我们重聚,而生活会让我们分离。
节目看到最后,台湾的士兵还是想回到战场,我想经历过战争的人,想法会有所不同,有些人有战争PTSD,有的则会觉得战争很纯粹,生活很琐碎。
高谈民主自由的价值观,在这个时代看来显得很微弱。谈钱,也不足以卖命。其实任何时代也一样,战争,都是被裹挟进去的。
战争这玩意儿真挺残酷,尤其是现代战争,步兵基本就是炮灰。除了保家卫国的战争,一切战争都不必要。乌克兰也算倒霉,地理位置类似战国时期的“韩国”,夹在强国之间,左右横竖都倒霉。现在乌克兰的软肋正好被欧美捕捉,充当了战争的代理人,欧美躲在后面,一直想咬死俄罗斯,俄罗斯也是倒霉,国力这么弱了,欧美还是不肯放过他。 或者说欧美有些野心家,不肯放过他。欧美现在也撕裂的一批。
世界和平这事儿,难。和平时期,且行且珍惜吧。
有人说,幸福感这玩意儿,归根结底就是两样东西:价值感和归属感。
价值感呢,就是别人觉得你牛,给你点个赞,投币,转发。
归属感呢,就是有人愿意爱你,给你个大大的拥抱,你低落的时候,有个港湾。
想让别人觉得你牛,方法可多了:有人直接甩你一叠钞票打赏,有人给你点赞喊“666”,有人当着众人面夸你“真棒”,还有人拉你一起拿个团队MVP啥的。要让自己变得值钱,一招是苦练内功提升自己,另一招是对别人有点儿用处。这样就算别人想不夸你都难!不过这儿有个坑——你一腔热血付出,可能会被某些“老B登”占便宜,或者被当工具人使唤。要是太迷恋别人肯定你,小心变成“讨好型人格”,逢人就点头哈腰。所以,得给自己划条线,别啥都一股脑儿掏出去。
再说归属感,这就好比你有一群靠谱的家人、朋友、恋人,关系好到能一起吃火锅唱K那种。想要这种温暖的感觉,你得真心待人,还得有点儿道德底线。可问题来了——你越善良,越容易被“老B登”盯上;你道德越高,越可能被某些人当软柿子捏。你想反击吧,又怕坏了自己的原则,只能憋着一肚子气,活像个被堵住嘴的火山。所以,归属感这事儿,也得学会设个“防火墙”。
说白了,幸福感这道菜,调味关键就在“边界”二字。怎么分辨谁是真心人、谁是白眼狼,怎么给自己立规矩,这可不是一夜之间能搞定的。得慢慢摸索,边走边调。
人生这趟旅程,不是永远面对太阳,而是从黑灯瞎火里一步步蹦跶到阳光下的一段冒险!
昨天刷了个视频,讲的是怎么在TikTok、YouTube这种平台上做内容, 总而言之就是要向下兼容,而非向上。
首先,视频里提到,做内容得学会“教”和“解释”,但别整得太高深,得简单、好懂才行。就像教小学生做加法,你不能一上来就讲微积分,得从“1+1=2”开始。这让我想到,咱们平时看那些爆火的短视频,不都是几句话、几个画面就把事儿说明白了吗?复杂的东西没人有耐心听,所以简单是王道。
还有一点挺有意思的:想把内容卖出去,得瞄准那些“不太懂行”的观众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“看不起人”?但其实不是,这是个策略问题。你想想,如果你的观众已经是大神级人物,他们可能压根儿不需要你讲啥,直接自己上手了。但如果是小白,他们就特别需要你手把手教,这样你的内容才有价值,才能“成交”。这不就是抓住了需求痛点嘛!
然后,视频还提到一个狠招——用最简单的语言圈住最多的观众。这让我瞬间想到特朗普讲话那风格,不管你爱不爱听,他那“大实话”模式就是简单粗暴,谁都能听懂。结果呢?粉丝一大堆,关注度拉满。咱们做内容也一样,别老想着秀文采,咬文嚼字反而容易劝退人。接地气一点,观众自然就留下来了。
最后,内容还得短小精悍,吊住胃口。现在的人刷视频跟赶场似的,注意力就那么几秒钟,你啰嗦半天,人早划走了。所以,得学会“快准狠”,一句顶十句,吸引人又不让人烦。这点我深有体会,刷抖音的时候,那些一分钟内讲完一个故事的视频,我都忍不住多看几遍。
总的来说,让人感觉有点无奈的。大家都是下沉,而非往上攀登。“干货”没人看,这种现象会不会劣币驱逐良币啊。作为消费者,这个时候必须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不能随他们起舞。可是人的意志力这玩意可是有限的,确实有点无奈。
都挺好,就是少了一顿味。
今天用AI编辑了一封邮件给客户,客户那边也用AI自动回了,工作效率直接拉满,省时省力。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就像预制菜,吃是能吃,但没机会抱怨厨师手艺不行。记得以前因为嫌菜太辣,跟厨师唠叨了几句,结果反倒交了个厨师朋友,还顺手学会了切土豆丝——那种意外的人情味,现在想想挺珍贵。 年味也在变淡,少了些什么呢?大概是那些不经意间的人情世故吧。小时候放个烟花,就能认识新伙伴,聊得火热;如今城市干净得像画报,人与人却隔着距离。想当年挤在绿皮火车里,大家围着打牌,聊得开心就互加QQ,那种热闹劲儿,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暖。 效率高了,距离却远了,味儿也淡了。
写作也逃不过这规律。AI现在能帮人润色句子、调整结构,甚至一键生成整篇文章,效率确实高得惊人。以前磨一篇稿子,可能要熬夜翻书、查资料,还得字斟句酌地改上好几遍,现在几分钟就能出成品。可很多人抱怨的,还是那种“少了一顿味道”的感觉。
手写时的纠结、灵光一闪的兴奋,还有改到崩溃又豁然开朗的成就感,这些AI都给不了。它能模仿腔调,却模仿不了你独有的心绪。就像预制菜和家常菜的区别——吃饱没问题,但少了灶火间的烟火气,少了那份亲手调味的灵魂。AI是工具,可写作的味儿,还是得靠人自己去炖。
我现在也在尝试和AI一起写作,我的步骤是这样,idea产生时就语音输入到Tana,同时尝试用英语输入,顺便练习一下口语和英语思维方式,还有表达能力。然后借助AI Agent进行扩展,总结,然后自己修改,形成文章。
作为一种尝试,非完全依赖AI,同时也借助一下AI来调整自己的表达。
这种AI协助的文章让我思考,在未来的时代,文字创造是否会迎来黄金时代,还是从黄金时代落幕。
最近看了一期节目,也是谈关于文字版权和文字商品演变的。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写文章的目的。
回顾历史,文字创作的经济价值并非自古就有。版权制度是较晚才出现的社会产物。在古代,比如唐宋八大家,他们的文章虽流传千古,但更多带来的是名声,而非直接的经济回报。那时,识字的人少,消费文字作品的需求和能力都有限,写作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或个人表达,而非谋生手段。
到了18、19世纪,情况变了。版权制度的建立让文字作品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,创作者开始从中获利。同时,工业革命和教育普及降低了文盲率,更多人具备了阅读能力和消费能力。文字创作的黄金年代或许就在那时开启:作家不仅能养活自己,还能借此扬名立万。狄更斯、雨果这些名字,既是文学巨匠,也是那个时代的“畅销书作家”。
如今,时代再次剧变。AI的出现让文字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。语音转文字技术让不擅打字的人也能“写”,AI写作工具则能快速生成文章,甚至模仿特定风格。曾经需要天赋和勤奋的技能,现在变得触手可及。与此同时,识字能力几乎全民普及,信息爆炸让每个人都既是消费者又是潜在创作者。这种情况下,单纯靠写字赚钱的“黄金年代”似乎已成过去——供过于求,稀缺性不再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创作失去了价值。经济回报或许不再是直接驱动力,可写作依然是提升自我认知的途径。AI可以辅助,却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情感和独特性。未来,知识消费可能减少,但自主创作会增加。消费者逐渐转为创作者,市场从“大众消费”转向“个性表达”。
即便直接的经济收益减少,文字创作仍能通过间接方式体现价值。比如粉丝经济:如果你的文字能打动人、引发共鸣,就可能吸引一群忠实读者,他们的支持或许会转化为某种经济回报。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卖文为生”,而是个人魅力和思想深度的变现。更重要的是,写作本身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。它是一种探索内心、梳理思想的方式,喜欢就足够。
AI也好,版权也罢,工具和环境一直在变。文字创作的黄金年代或许已逝,但它的意义从未消亡。喜欢写就写,需要AI就用,没什么大不了。
毕竟,文字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赚了多少钱,而在于它如何塑造你,以及你如何通过它影响别人。
今年以来,我最兴奋的笔记工具一直是Tana,我持续关注它的进展。然而,在我看来,Tana有两个明显短板:一是数据始终在线,难以迁移;二是输出文本格式不够灵活。如果这两点无法改善,我该如何应对?
对于数据在线的问题,只要我继续订阅Tana,就不会有太大影响。但如果有一天我停止订阅,是否意味着所有笔记数据都会丢失?我希望Tana能提供数据下载功能并支持迁移,但即使能下载,格式兼容性仍可能是个难题。目前,我的解决办法是在Tana上记录思考碎片——这也是Tana的强项——然后定期整理这些碎片,按主题系统化地加工成文章,保存下来。我通常在Heptabase上进行梳理和写作,因为它支持导出为通用的Markdown格式,便于存储。此外,我还会将内容上传到个人博客、Substack或Medium,作为多重备份。目前我打算继续订阅Tana,所以暂时不担心数据丢失。
至于输出格式不够灵活的问题,我通过Heptabase或其他写作工具来弥补,这些工具基本能满足需求,因此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。
Tana官网Youtube上周有个直播,是关于Tana展望的,**Tana Office Hours with Matt and Brage **,有几个点还是值得期待的。
Tana的更新从之前的季度计划改成了每六周一个周期,然后再用两周调整方向。这样节奏更快,优先级也能更频繁地梳理。Tana上线后,更新速度应该会再提一提,毕竟基础工作都搞定了,接下来团队估计会加速优化产品。挺期待的,想看看Tana还能在哪些地方再进化一把!
Tana现在的头号目标是提升易用性,尤其是面向主流用户。他们希望让产品更直观、更熟悉,降低上手难度。说实话,Tana的学习曲线在笔记软件里几乎是最高的,好多地方确实需要优化。用户其实不太愿意额外花时间学工具,有的教程费用甚至比Tana年费还贵好几倍,太离谱了!笔记软件又不是Excel那种需要复杂数学函数的工具,提升一下易用性真的很有必要。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初级用户,扩大用户群,对Tana发展绝对是好事。
还有个亮点,Tana在搞一个“Tana商店”,打算让用户分享自己做的模板、超级标签和代理。这能大大扩展功能,还能让大家更自由地定制。对新手来说,自己搭模板挺费劲的,如果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,再根据需求改成自己的,那就方便多了,绝对是个加分项。
再说说AI整合,Tana的新模型选择器让我挺惊喜的!它能让你在同一个聊天里切换不同的AI模型,工作流顺畅了不少。Tana基本集成了市面上主流的AI模型,选项多到眼花缭乱。虽然它用Credits限制使用量,但这也能理解,每个月的基础额度够用,不够还能充值。最近听说Voicenotes要涨价,我觉得它的定价策略真不如Tana。Voicenotes虽然录音无上限,但价格偏高,还没分级,对普通用户不够友好。要是能学Tana用Credits限制,再把起步价拉低一点,我可能会考虑订阅。毕竟不够用还能加钱,别一上来就定个高价吓跑人。
Tana的新平台架构也挺有看头,支持离线访问数据和附件,搜索功能也升级了,虽然完整的离线协作还得等等。这点上Heptabase就强一些,数据能本地备份,联网后自动同步,没网也能用。最近Notion好像也加了类似功能。对网络不好的地方,比如坐飞机、出差到农村,或者家里临时断网,这种离线模式真的很实用。
最后说个新鲜玩意儿,Tana跟Frances Miller合作搞了个新代理,能把论点拆成六类来分析,帮你提升批判性思维。这个Hexagon模型我之前周报里提过好多次,觉得挺棒的!Tana要是能多提供这类模型,对不会自己做模板的用户绝对是福利。Tana需要亲自带着初级用户慢慢上手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