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/ 04 / 23
这周把手机上的X,facebook,小红书,ins,微博,知乎,豆瓣等等的社交媒体都删除了,微信的朋友圈本来就一年多没看了,也没有发,一年来也没什么不适。
为什么删除这些社交媒体呢?
占据太多时间,和我今年的目标有违背,本计划是看更多书的,但是社交媒体占据时间太多了。
培养了不好的习惯,比如,我在买咖啡,吃饭的时候,经常刷X,以至于低头太久,脖子有段时间不舒服。
内容不佳,营养贫乏。社交媒体的内容,不能说没有帮助,只是性价比不高。有好的内容,但是通过刷了很久才碰到好的内容,确实有点不划算,并且我发现社交媒体残留的知识不长久,很容易被遗忘。
化被动为主动。社媒上的内容基本属于被动吸收,这种效率非常差,随着AI的发展,我想更应该从问题出发,就是我需要找什么内容,再去查询,而非填鸭式的被动吸收,被动吸收消化不好,而且不容易记住,很浪费时间。并且AI的发展,使得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知识变的更加便捷。
作为补充和适应,我将老手机还是保留了一些社交媒体,因为老手机比较慢,体验已经不太好了,所以用来刷社媒刚刚好,有卡顿,当然就不会刷太久。
第二,就是在电脑端偶尔去看看,为什么在电脑端不会刷社媒上瘾呢? 我也不知道,可能电脑更有工作的感觉。
一直以来,我对纸质书还是青睐有加,以至于电子书出来这么多年,我依然买了几百本书,放在四五个书架上,很占据位置,并且几年下来了,依然很少去翻动书架,或许我的习惯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。
前段时间,听到一条关于极简的建议:如果你想读一本书,你的第一获取渠道是哪里。
后来我发现,书架上的很多书,虽然读过很多了,但是如果我要再读的话,我第一选择还是电子书。当然也有例外,就是一些画册,我觉得电子书还是没有办法替代,所以还是需要保留。
我丢书的过程,也不是一次性丢掉,而是每周在收可回收垃圾的那天,我就挑几本自己感觉已经不需要的书,慢慢处理掉。一方面腾出一些空间,另外一方面减轻一些心理认知负担。
好奇心驱动相比目标驱动更适合快速变化的世界,而且更贴近个人的内心。它引领我们去探索未知,像小孩子一样对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,有利于我们去发现有意思的事情。而传统的目标驱动更时候你已经有了明确想研究的领域,或者在企业组织里,有了非常的明确目标了。所以我认为好奇行是先于目标的。
然而,在好奇心与潜在的分心之间保持平衡至关重要。如果我们对太多事物感到好奇,就有陷入“兔子洞”的风险,追逐任何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,而不辨别其相关性。
为了有效管理好奇心,我们必须实施时间管理策略和自我反思实践。评估好奇心如何与我们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保持一致至关重要。通过这样做,我们可以确保我们的探索有意义且与我们的人生目标相符。比如,在研究一项事务的时候,你需要给一定的时间,而非没完没了的研究下去。我以前就犯了类似的错误,比如我对插画感兴趣,然后我就一直去研究各种画法,看各种教程,不断尝试工具,花了很长时间在这个上面,然后后来我却发现,我没有方向了,我研究这些东西是为什么,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然后我就停止研究了。
与其为了好奇而追求好奇,我们需要及时做出调整。好奇心应与我们的长期价值观和目标相辅相成,而非削弱它们。通过保持这种平衡,我们可以利用好奇心的力量,促进有意义的成长和发展。
所以我进行了一些调整,比如我在尝试写newsletter,一方面和我的价值观比较符合,我想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,另外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,这个是长期的努力方向。另一个方面,我也给自己限定了一年的时间,如果一年后,发现这种形式不再符合我的长期努力,或许我就会调整另外一种形式,再继续写下去。毕竟,表达和建立连接是我长期的价值取向。或许媒介和形式会有变化,或许转为视频,或许转为写虚构类的故事,或者可能用画画来表达。但是目前,我想newsletter这种experiment还是需要继续探索一下,因为这方面,我的好奇心还在。
Tana在快速记录和搜索方面,非常有特色。但是有时候我需要Markdown的根式进行编辑和调整。以前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做,最近发现Tana上有publish功能,之前一直感觉没什么必要。这周突然想,publish后就可以用web clipper工具来收藏到Heptabase了。然后需要重新编辑,在Heptabase上更方便一些。
比如,我在读书的时候,习惯在Tana上进行笔记,之后我想写读后感,我就把他publish,然后用Heptabase的web Clipper收藏到Heptabase的卡片,然后进行拆解,重新编辑。
又或者,我对某个主题或者supertag,需要重新提取,也可以用相同的做法。比如学习Tana的supertag:Tana Learning,我可以点击supertag,然后publish,之后可以在Heptabase上进行主题再次编辑。因为在Tana上是比较零散的内容,而且是碎片记录的,那么转成markdown再编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。
这个是X友Julin 在X上推荐的:freewrite 目前只支持Mac
这是一个Mac版本上的写作工具,主打一个自由码字,可以设定一个时间,无论你想写什么,直接写下来,类似意识流写法,或者你有自己的主题,然后打开这款轻快的软件,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,无论好坏,最后写完之后,你可以点击Chat,然后开发者提供了Prompt,在Claude和ChatGPT中打开你的文字,然后AI帮助你结构化和提取你文字的意思。所以在开局写的时候,减少一些压力,不需要担心自己文字的结构,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而且没有任何格式的约束,减少一些写字的摩擦。AI类似一个老师,帮助你修改你的文字,整理你的思想。最后你再此在AI修改的基础上,再次完善自己的文字。
一个缺点:在中文输入的情况下,设定了Timer,经常会撤销你的文字,这点算是Bug,开发者后续估计会修改,但是因为是个人开发者,更新估计比较慢。
所以,我用它来写英文,锻炼英文。坐下,把自己脑子调成英文模式,然后没有负担的写下自己的英文文字,后续AI会帮助我修改,顺便也是一次提高英语的机会。遥想当年,上学的时候,写了英文,再去找老师辅导,现在,确实方便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