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/ 03 / 21
这周手机提示,我使用手机的时间太长,从后台可以看出,我上社交媒体的时间有点多了。
一直听说,社交媒体使用过度会造成一些问题,比如睡眠,焦虑,注意力不集中,认知障碍等,这周社交媒体使用过度,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。比如,精力无法集中,刷X的时间过长,其实留下的东西不多,回想一周,从X上得到的内容基本无法回忆出来,而且对个人成长和健康生活用处不大。X上的内容过度分散,从一个主题到另外一个主题,非常分散个人注意力,并且由于停留的时间太短,基本无法留下思维痕迹。只是消磨了很多时间而已,并且疲惫不堪。
由于现在的社交媒体,打开之后首先出现的是推荐内容,而非关注内容。推荐的内容纷杂,很容易让你失去焦点和思考,一路刷下去,时间和经历就没有了。所以我准备下周做一些调整。
删除了一半的关注者。
打开X,或者其他社交媒体,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去看自己关注的列表,而非推荐。
设置两天完全不登入社交媒体。
谈到社交媒体使用过度,会造成一些焦虑,举个例子,上周的Zenmind weekly Vol.10 谈到一种思维模型,Francis Miller提出的Hexagon Argument Analyst,如果用这个模型进行分析社交媒体的话题,我发现我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,就是Claims of Fact。根据我的能力范围,我基本无法对一些事件Factual Check,比如美国和乌克兰的矿产协议,Joe Biden的Autopen,Sebria的Protests,Epstein files release,等等话题,也根本无法走到Claims of cause and effect,也就无从到达Interpretation和Evaluation,看这些新闻,如果罔顾事实的话,大家也就都看个立场了,而且解释权不在我们手里,完全也无法指导行动,也就是看了个寂寞,或者看了个热闹,自媒体大V的胡乱解释,也完全不可以算数。终于理解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我们能参与社会性的路径,基本已经封闭,也就是大家在网络上闹一闹而已了。如果无法指导实践和行动,那么看到的题材越多,反而越焦虑,因为你什么也做不了,干捉急而已。与其如此,确实应该减少一些社交媒体的运用。当然不是完全不用,那样也容易和社会脱节,而是应该有一些方法来应对过度沉溺,现在的算法机制,基本是夺取你的注意力的,在这场博弈中,就看我们自己如何面对了。
记得很早以前,还是在读高中吧,房间里就一台书桌,上面放了几本经常看的书,听着音乐,听到好听的专辑,磁带AB面反复的轮放,偶尔还抄写一些歌词,或者涂鸦画画,无论在阳光的午后,或是下雨的夜晚,总是充实而舒适。偶尔抬头望出去,星星装饰了天空,月光布满了窗台。
自从退订了Readwise后,我读书工具就变成了Books,可是工作电脑是Windows,所以一直使用Calibre来阅读电子书,最近看到X友Dayu 的一篇Blog ,正好介绍了一款免费的阅读器,叫Readest,之前听说过,可是没有尝试。最近正好碰到机会,下载了IOS,MacOS,Windows的三种版本,来体验一下。确实像Dayu说的,比Calibre简洁一些。基础功能基本能满足我了。而且界面比较干净。
对于阅读器,我基本就三个要求:
能划线做笔记。高亮单词。(便于重读时快速捕捉之前的想法。)
阅读器自带单词翻译功能。(翻译后整理到不熟悉单词表,便于后面复习掌握。)
然后集中展示我的笔记和高亮。(之后需要把他们整理到Tana或者Heptabase中)
现在对于笔记导出没有太多执念了,还是习惯看完之后,自己重新整理笔记。在Tana或者Heptabase上,自己试图把看过的书和做过的笔记以某种架构链接起来。简而言之,就是采集觉得自己有用的知识,资料,放进自己的知识架构,丰富自己的笔记库。
精力账户由六个部分组成
睡眠:保证在11点前睡觉,第二天7点左右起床,周末也不能例外。中午休息二十分钟。
饮食:七分饱,多元摄取,保证食品新鲜,尽量不去外面吃饭。
运动:确保一天的散步量,不做激烈运动,偶尔可以快走。
良好的社会关系:确保线下的交流,而非局限网络,远离有毒的人,识别那些能带给你正面能力的人。逐步迭代周围的人际关系。
思维方式:通过阅读,思考,整理笔记,结合实践来迭代自己的方法论。
价值观:我测试过我的价值观,大概属于中等偏右一些,不属于太前卫,也不至于太保守,我自己感觉还算满意,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信仰,但是对不同价值观也算包容。
现在AI发展很厉害,我给AI一些提示,AI可以给我生成一篇不错的文章,现在AI味也不浓了。而且写的也很有条理和深度。可是出来的文章给我的满足感却不高,比如你喜欢打篮球,每次投篮进球,你会获得满足感,如果买了机器投篮手臂,它可以百发百中,却无法给你任何满足感。
我发现满足感来源于参与度,如果你追求效率和完成工作,AI可以很快帮你生成图片,比你自己画的好看,也更快,从这个工作效率上说,会带给你满足感。类似奥运会,强调更高更快,拿金牌的满足感和作为运动的满足感,它是有区别的。不能混为一谈。或许奥运选手从运动中获取的满足感还不如业余选手。
如果不是为了效率和金钱,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自身的满足感。如果抛开效率,抛开便捷度,无论我们在写作,画画,编程等创作的过程中,我们是如何获得满足感的?我最近一直在思考,如果我已经完成了财富自由,我该如何安排我的一天,甚至如何度过我的余生,我还会追求效率,追求工具吗?大概率我不会,那么我会追寻什么呢?或许会更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交谈,碰撞一些思维的火花?我大概率不会像佛陀一样成为弃绝者,真是很难想象佛陀的境界。会和希腊圣贤们一样进行哲学思考吗?或许会吧。
总而言之,应该会去追求一些内心的丰盈。生命就是一个过程,或许在追寻这些答案的期间,我已经草草的走完自己的一生了。
这周到这里了,比较潦草的一周,杂七杂八胡乱写了一通,也是为了保持写作的Momentum吧。
期待下周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和发现。